混凝土地下室墻體裂縫滲漏的原因與防治方案
摘要:地下室墻體裂縫屬于混凝土裂縫的一種,地下室墻面裂縫往往伴隨漏水等一系列問題,本文分析了地下室墻體裂縫的原因并提供了防治方案。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,帶有地下車庫、地下設備用房的建筑以及地下通道越來越多,盡管地下部分的結構由鋼筋混凝土現澆而成,不少在設計上還標明了一定的抗滲等級,但由于種種原因造成混凝土地下室墻裂縫現象的發生,不僅因滲漏而影響使用,還會降低耐久性,本文綜合分析這類裂縫的原因及防治措施。
一、 地下室混凝土墻體裂縫的主要原因:
1、設計方面原因
1.1一般設計時對上部各類荷載、水、土壓力、地震作用下進行墻體受力分析,依據結構計算的配筋布置鋼筋而往往缺少混凝土裂縫開展驗算。
1.2《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》(GBJ10-89)規定,現澆鋼筋混凝土墻伸縮縫的最大間距為20(露天)-30m(室內或土中),但實際工程中墻長均超過此規定。需要指出的是,一些工程設計突破了規范規定后,地下室墻的水平鋼筋仍按構造配置,這是墻較易裂縫的又一因素。
2、施工原因
2.1混凝土配制時,沒有從混凝土墻所處的特殊部位選擇合適的水泥品種、水灰比、添加劑,造成混凝土水化熱過高,徐變過大,產生裂縫。
2.2養護不當造成混凝土墻板因早期失水干裂和溫差變化產生冷縮裂縫。
2.3采用混凝土膨脹劑雖可彌補水泥固有的收縮,但因混凝土蠕變而產生裂縫的可能勝依然存在。
2.4混凝土外加劑的質量、摻人工藝、施工工藝尚存在一些問題,不同季節施工效果不一樣,夏天拆模后水分蒸發快,則混凝土裂縫多,有時拆模時即發現裂縫。
3、地下室墻長期暴露
這類薄而長的結構對溫度、濕度變化比較敏感,常因附加的溫度收縮應力導致墻體開裂,同時還應注意設計時地下室墻均埋入土中或室內結構考慮,即伸縮縫最大間距為30m。實際施工很難做到墻完成后立即回填土和完成頂蓋,因此實際工程應取最大伸縮縫間距20m;這也是地下室墻面裂縫普遍的一個因素。
二、地下室混凝土墻體裂縫的主要特征:
1、絕大多數墻面裂縫為豎向裂縫,多數縫長接近墻高,兩端逐漸變細而消失。
2、裂縫數量較多,寬度一般不大,超過0.3mm寬的裂縫很少見,大多數縫寬度$0.2mm。
3、沿地下室墻長兩端附近裂縫較少,墻長中部附近較多。
4、墻面裂縫出現時間多在拆模后不久,有的還與氣溫驟降有關。
5、隨著時間的發展,墻面裂縫數量增多,但縫寬加大不多,發展情況與混凝土是否暴露在大氣中和暴露時間的長短有關。
三、防治措施:
1、設計方面
1.1重要部位,在明確的受力分析情況下,應增加裂縫開展計算,特別是出現大偏心受力的情況,應保證墻面裂縫開展小于設計規范允許值,以達到從源頭控制墻體裂縫出現的目的。
1.2盡可能減少后澆帶間距,不超過20-30m一道,以減少混凝土收縮應力。
1.3特殊情況下,增設“暗梁”、“暗柱”,對薄弱部位的抗裂、防滲作用應該更有效。
1.4沒有充分依據時,不得任意突破設計規范關于伸縮縫最大間距的規定。應該滿足《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》。
2、材料方面
2.1對原材料精心選擇,嚴格控制,如水泥盡可能選擇水化熱低的品種一礦渣水泥,砂宜用中砂、粗砂,嚴格控制砂、石骨料含泥量不超過1.So;
2.2 采用纖維混凝土或補償收縮混凝土.
如在普通混凝土中摻加微膨脹劑,國內常用摻10%-15%UEA或10%左右的AEA,以達減少裂縫的目的。
2.3摻減水劑,以減少混凝土用水量。
3、施工方面
3.1模板選用:對外露面積較大的混凝土墻體,氣溫變化劇烈的季節以及冬季不宜使用鋼模板,為利于保濕、保溫,建議盡量選用木模,澆混凝土前應使木模充分濕潤。
3.2嚴格控制混凝土的施工質量,嚴格按配合比通知單過磅、投料,嚴格按照分層澆筑,分層振搗的程序進行,混凝土振搗時應采用正確的振搗方法,振搗密實以免出現薄弱環節而產生裂縫。
3.3澆水養護,應保持混凝土表面持續濕潤,養護時間不少于施工規范規定。
3.4根據施工進度,大面積薄板墻的施工時間為夏季,由于夏季氣溫較高,澆搗混凝土的時間宜控制在傍晚以后,以減少溫差裂縫。
- 上一篇:砌體溫度裂縫的特征及其產生機理
- 下一篇:混凝土現澆板裂縫的原因及處理方案